近日,山東港口煙臺港4艘拖輪協同發力,歷經11小時卸船、拖帶、下潛就位全流程作業,成功助力我國首個深遠海海參養殖網箱“金倉一號”精準“落戶”。
“金倉一號”是我國首個智能化深遠海海參養殖網箱,采用坐底式四邊形鋼結構設計。其養殖作業區配備箱籠和龍門吊升降系統,顯著降低人工勞動強度;生活區集成動力、監控和居住功能,實現全天候智能化養殖。“金倉一號”養殖周期為2.5年,預計產量可達55.3萬斤,產值約6600萬元。
從經濟效益看,“金倉一號”潛力巨大。一方面,通過深水網箱,漁業資源產量大幅增長;另一方面,項目積極開發海洋休閑產業,帶動了休閑漁業的發展,并進一步輻射旅游、食宿、交通等多個相關產業。“金倉一號”養殖周期為2.5年,預計產量可達55.3萬斤,產值約6600萬元。
從生態效益看,“金倉一號”同樣表現卓越。深水網箱將海水網箱養殖業從近海推向深水海域,有效減輕了淺海、港灣和灘涂的養殖壓力,為海水養殖業拓展了廣闊空間。這種高產、高效、環保的養殖模式,不僅有助于實現海洋農牧化的戰略目標,還通過立體養殖充分開發海水養殖的空間,大幅提高了海參質量,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意義重大。
項目承擔單位負責人、山東金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姜艷介紹,“金倉一號”在技術創新方面同樣亮點紛呈。項目團隊以本地海域環境變化規律為依據,科學選擇養殖海區,并根據刺參生長規律和海區條件,合理設計網箱養殖容量。此外,通過對刺參苗種投放時間、密度、規格、生長速度、成活率等關鍵環節的技術研究,構建了苗種投放的最佳技術方案,使養殖成活率達到90%以上。同時,項目建立了養殖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系統,確保養殖環境優良和產品質量安全。
值得強調的是,“金倉一號”在材料和設備上,國產化率達到90%以上,多項設計、設備應用均為國內首創。“金倉一號”不僅能夠實現海參立體養殖的自動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運營,也是國內首個使用太陽能發電作為動力源的大型海參立體養殖裝備,使用綠色清潔能源降低環境污染,為深遠海綠色低碳養殖向規模化、集約化、智能化轉型提供示范樣本。